电影彻底结束后,主创们站了起来。
制片人、导演、主角、妹妹……
看完一个故事,下一秒,就见到故事中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身边,这种失而复得又拉近距离的感觉超乎人的预料。
热烈的掌声响彻整个大厅。
观众们不知道主角们的名字,于是杂七杂八地喊着电影中角色的昵称。
等到了最后,也不知道谁起的头,他们一起喊起了岑诀的昵称——
“Prince!!!”
掌声经久未息。
隔壁的观影厅中,观众们看完了那位知名导演的电影,没滋没味地走在长廊上,忽然听到隔壁爆发出的尖叫声。
“怎么了怎么了?”
有经验的记者露出艳羡的目光:“根据我的经验看,是这部剧爆了。”
在电影节首映的电影除了主竞赛单元之外,还有“一种关注”和“导演双周”单元,每一天都有许多优秀的电影首映。
在这时候,如果哪一部电影的观众反应特别好,则会很快在观影人群中流传。
这些电影人中间的舆论,也会影响评审的感官,促使他们认真对待这部电影。
在电影节,往日的名声累计,会为导演带来先天的关注优势,但同时,人们又期望黑马,渴望黑马电影带来超出寻常的意外和惊喜。
显然,此刻的《预知未来的人》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国内时间六月七日晚间,沉迷于“哈哈哈”的国内吃瓜群众们终于反应过来。
“现在法国时间已经中午了,岑诀的电影已经上了吧,国内怎么没有repo,该不会扑了……”
对于电影来说,没有人讨论,有时候比挨骂还要让人无法接受。
早一天,王芬芬导演的电影在电影节首映,与岑诀不同,王导的电影没有入围“主竞赛单元”,因此媒体上的评论寥寥,而且非常温和。
“有没有在电影节上并且看了电影的人?快来反馈一下吧!平时蹭红毯人多得很,到了关键时刻,怎么一个人都没有?”
“我知道一个去现场的,他貌似去看《迷路》了,你们知道,法国知名导演西克森的电影……”
在此刻,国内观众才知道,原来岑诀的电影首映,竟然和大导撞了。
“所以有人看完了没有?到底怎么样?”
在观众们等了一个小时之后,终于有受邀前往戛纳的一位影评人抽空发了一条微博。
【看完了岑导的电影,我只想说,咱们今年说不定这能捧个大奖回去。】
这位影评人平日里的微博转赞评数量并不多,仅仅维持在两位数,但这一条微博一经发出,短短十分钟,就有超过四位数回复。
楼下的网友都在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博主抽空回了一条消息,很快被顶到了前端:“就口碑爆了呗,观众顾了十多分钟掌,围着主创不让走,主办方找保安来,这才开了条道。”
“我还再和朋友讨论剧情,具体的晚上说。”
等到了晚上,除了这个博主之外,其他观影人员发回了消息,观众们这才接受——
原来,岑诀的电影,真的爆了!
第101章
公历二零二二年, 第75届戛纳电影节。
在很久之后,当人们再回顾这一届电影节时,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名导们的灾难。
换句话说, 是知名导演们集体遭遇滑铁卢。
自从第三天西克森的电影交出了不及格的答卷之后, 紧接着,多名国际导演接连失手。
虽然说文艺创作是根植于主观思维的艺术,稍有不慎就会拿捏不好度, 偏到太平洋去,但,大导们集体式的扑街还是颇为少见。
对于法国导演西克森的剧, 观众们尚且还能坚持到最后,但其余几名导演的电影,不少观众观影中途就开始发起了呆。
对于这一现象, 国外电影媒体相当疑惑,甚至在对一位名导采访时, 好奇地问出了“你们几位都是约好的吗”这样的扎心之语。
与名导们集体失手不同,年轻导演中反倒是表现得让人颇为惊喜。
除了岑诀之外,还有两三位小有名气的年轻导演在首映时打响了名气。
其中, 又以岑诀的势头最为高涨。
到了首映后几天, 《预知未来的人》在电影节的热度, 就连身处国内的观众都有所耳闻。
为了满足国内观众更深层次的需求,国内一位专程直播戛纳的留学生博主做了一个专题。
在专题中,博主从新闻报道、业界关注、观众感受等几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戛纳所有主竞赛单元的电影, 得出的结论叫做“老将隐退,黑马腾空”。
这一匹最能跑的黑马,自然是《预知未来的男人》。
从博主的转载中,国内观众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热情——法国当地对于这部电影的报道, 几乎是吹嘘式的。
法国人浪漫热情,加上天生的夸张性格,恨不得将这部电影吹到天上去。
为了表达对于岑诀的喜爱,他们甚至将“小王子”的梗拿出来重提,恨不得称岑诀是他们身处远方的儿子。
法国人的逻辑相当直接:既然《小王子》是我国作品,岑诀的昵称也叫小王子,为什么岑诀不能是我国人。
华国媒体:就很离谱。
除了国外媒体上的热度之外,国外影评人对于这部电影也多有赞誉。
第199页
同类推荐:
梵行、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顶级暴徒、
碎玉成欢(np)、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越到里番世界、
[快穿]与魔女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