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司马睿举办登基大典。就在这场空前庄严华丽的典礼上又闹出了件唐突事。
司马睿缓缓坐到了梦寐以求多年的御座上,他扫视着跪拜在自己面前的群臣,心里却是五味杂陈。这批人中有几个是自己的亲信?又有多少人唯王导马首是瞻?那些琅邪王氏成员以及与琅邪王氏结亲、结成政治同盟的豪门望族,再加上被王导一手提携的官吏,究竟有多少?
司马睿数不过来,也不敢去数。
突然,他冲着位列百官之首的王导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王公,过来,坐在我旁边吧!”
司马睿坐在御座正中央,向王导缓缓招手,但屁股却丝毫没动窝,显然,他没想真的给王导腾出位置。世人都说“王与马,共天下”,可是,你知道这话在我听来有多刺耳吗?纵然你琅邪王氏权倾天下,但今天,我希望你向世人表个态,证明这天下是我司马氏的,而不是你琅邪王氏的。
王导闻言汗流浃背:“陛下万万不可!如果天上的太阳下落尘世,那尘世的苍生又该仰赖谁呢?”
司马睿点点头,总算露出了些笑容。
公元318年4月26日,四十三岁的晋王司马睿正式登基称帝,延续了晋朝,因为他定都建邺,为了区别于之前的晋朝,史称东晋。
顶尖世家
对于这位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我们有必要再八卦一遍他的身世。他是魏朝初代名将夏侯渊的玄外孙(四世孙),曾经反抗过司马昭的“淮南三叛”之一诸葛诞的曾外孙,且很可能非司马觐亲生,而是夏侯光姬和一名牛姓小吏通奸所生。开国皇帝按照常理都该追尊先父帝号,但司马睿称帝后并没有追尊司马觐帝号,这或许也可以视为司马睿非司马觐亲生的旁门佐证。明朝思想家李贽把东晋称作“晋牛氏”,后世很多人更直呼司马睿为“牛睿”。倘若传闻属实,有这样一个背景的人继承了晋室社稷,实在很耐人寻味。
另外,此前渡江的司马家族成员也并非只有司马睿一人。东晋流传一句民谚:“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化为龙的“一马”自然是指司马睿,那么其余“四马”又是谁呢?
《晋书》中记载,其余“四马”分别是西阳王司马羕(艳g)、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祐和彭城王四人。其中,司马羕和司马宗是老实巴交的司马亮(被二愣子司马玮所杀)的儿子,二人是司马睿的堂叔。司马祐同样属于司马伦这一支,他是司马伦的孙子,也是司马羕和司马宗的侄子。再说彭城王,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名字,有人说是司马雄,也有人说是司马纮,莫衷一是。不过无论是谁,这二人都属于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玄孙辈(东海王司马越这一支),也就是说,彭城王肯定是司马睿的族侄。
另外,《晋书》中还记载了一件事。就在司马睿称帝前,王敦认为司马睿贤明,怕将来难控制,便私下劝王导挑其他司马氏成员当皇帝。王导跟司马睿交情匪浅,多年他辅佐司马睿图的是什么?再说王导虽是江东第一重臣,甚至说是权臣都不过分,但他毕竟还算本分,无论是政治理念,还是性格,都跟王敦不一样。如果要立其他人为帝,司马睿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司马睿杀了。这种事王导大概是做不出来的。
可想而知,王导拒绝了王敦的提议。那么王敦心目中适合当皇帝又好控制的人选是谁呢?我们无从得知,兴许就是史书中那位没有记下姓名、辈分最低、年纪最轻的彭城王吧?
所谓“五马浮渡江”,说明至少有五位司马氏成员南渡长江。为什么说至少?其实,史书中记载渡江的司马氏成员远不止这五位,在东晋开国前后,还有部分幸存的司马氏成员逃到江东,后来,他们大多承袭了祖辈的爵位。
这年夏秋之际,固守豫州的荀氏行台彻底撑不下去了,荀组、荀崧等人带领整个家族渡过长江投奔东晋。荀组后来官拜司徒,荀崧官拜尚书仆射,荀闿(荀藩的儿子,荀组的侄子)与诸葛恢(“淮南三叛”中诸葛诞的孙子)、蔡谟一起合称为“中兴三明”。自汉末至魏晋,荀氏家族中走出的重臣、名臣不计其数,有“六世九公”(六代人中出过九位上公)之称。此后,这一显赫家族在长江以南继续延续着繁荣。
南朝时,荀伯子(荀彧七世孙)说过一句话:“天下最高贵的家族,没有哪个能超过琅邪王氏和颍川荀氏的。”这话虽是自诩,但琅邪王氏和颍川荀氏的确堪称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顶峰的名门望族。
再来说琅邪王氏。东晋开国时,王家的地位无人能出其右,这一切,都是因为王导和王敦的经营。司马睿称帝没多久,便让王导开府。而后,又让王敦担任江州牧、荆州牧。王敦只接受江州牧,却把荆州牧推掉了。司马睿只好改任王敦为荆州刺史。用脚后跟都能想得出来,无论是江州牧,还是荆州牧,都是王敦仗着权势要来的。王敦推掉州牧,当了刺史也无非是逢场作戏。整个江南地区,但凡出了建邺,就是王敦的天下,他连其他州刺史都敢自己任命,有没有这个荆州牧又有什么所谓呢?
前面讲王敦曾许诺让周访当荆州刺史,但事后食言,自己当了荆州刺史,指的正是这件事。按理说,周访是平衡王敦的重要军事力量,司马睿当然想让周访当荆州刺史。面对王敦的推辞,他何不顺水推舟把荆州刺史让给周访?
答案是司马睿不敢。他怕王敦,更拧不过王导。
当时,司马睿因为没有传国玉玺,被北方人讥讽为“白板天子”。按说玉玺只是个象征,如果司马睿真有实权,也不会得这么个外号,但遗憾的是,军政实权完全垄断在琅邪王氏手中。
司马睿为制约王敦,只能见缝插针。就在王敦官拜江州牧、荆州刺史的同时,司马睿给广州刺史陶侃加授了一个官职——交州都督。交州即是今天的越南,按照晋朝时的行政划分在广州以西。如此一来,陶侃有了交州的兵权,他虽然仍身处不毛之地,但也勉强能对王敦形成些掣肘了。
废土之上
中原,曾经是整个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中心,可经过连年战乱,这里早已经是一片荒芜,大量破败的城池里,除了死尸,什么都没有剩下。但就在这片废土之上,却零零散散遍布很多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堡垒。
堡垒外围无一不是一圈密不透风的围墙,好一些堡垒用砖砌墙,差一些的用石块堆砌,或者干脆只有层层竖起的木栅栏。在围墙之外,还横七竖八地支着无数木头棍子,木棍的顶端全都削成尖刺,刺锋朝外。远远望去,这些小堡垒犹如刺猬一样趴在荒芜之地。堡垒都建造得无比简陋,与那些宏伟壮丽的城池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它们虽不美观,却能够在战争时最大限度保护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安全。
围墙的四周往往还高耸着一些塔楼,塔楼上配备了弓弩等长距离攻击武器,塔楼上无论白天黑夜总有卫兵驻守。这些卫兵的神经永远处于高度紧绷状态,他们警惕地瞭望着堡垒之外的危险世界。
堡垒建造的地点相当讲究,没有一个堡垒建立在广阔且道路畅通的平原上,基本上都是依山傍水,有些更隐藏在树林中。堡垒外的地面往往被人为弄得坑坑洼洼,壕沟纵横。
堡垒或大或小,大的可容纳几千家在里面生活,小的则仅能容纳几十家,大部分堡垒里的人并非一出生就在这里,他们有些是附近的农民,更有些是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市民。然而,由于战火蹂躏,这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堡垒中苟且偷生。
堡垒内人声鼎沸,大家基本像以往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相比起那些庞大却沦陷的城池,这里反倒显得更有生气。略有不同的是,堡垒内的人几乎全民皆兵,操练演武声不绝于耳,而且,晋朝的很多法律在这里都不适用,几乎每个堡垒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法律。
距离堡垒不远往往还有农田,一定程度上填饱了堡垒内人们的肚子。不过,毕竟当时天灾人祸不断,农田又在堡垒之外难以保护,仅凭农田肯定不靠谱。于是,居住在堡垒中的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发展出第二职业——抢劫,这是比耕种更靠谱的生活来源。
这样的堡垒,在历史上有个专属名词——坞堡。
坞堡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其历史相当悠远,大约在汉朝初期就已经存在了。汉光武帝时代,朝廷因为忌惮坞堡的军事性和半独立性,曾经下令将之全部摧毁。然而,坞堡文化由来已久,根本不可能彻底根除。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蜂起,紧接着又到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坞堡再度承担起自己的作用,成了很多人的避风港。到了如今,坞堡文化又开始兴盛,在其庇佑下,无数濒临死亡威胁的人得以生存下来。总之,每逢战乱时代,坞堡的价值就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明明城池更加坚固,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在坞堡中求生?这说起来很简单,也很可悲,因为人都快死光了。城池太大,人少根本守不住。
坞堡的最高头领也有个专门的称呼——坞主。坞主多是地方豪族的领袖,当然,在“永嘉之乱”期间,也有很多晋朝官吏甚至是山贼草寇凭着自己的实力抢占坞堡,成为坞主。在坞堡内,没人敢反抗坞主的命令,否则被驱逐出坞堡,只有死路一条。
大多数坞堡都保持着独立性,他们不归属任何官方势力,但凡出现在坞堡面前的军队,无论是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羯族人……坞主多倾向于诉诸武力解决问题。不过也有些坞主,为了自保采取外交手段,他们或投靠江东集团,或投靠汉赵帝国……
中流击楫
让我们回到公元315年,也就是司马睿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湘州的同年。
就在长江以北,距离江东建邺三百多公里的兖州谯郡一带,一支军队正虎视眈眈地驻扎在一所坞堡附近。军队的头领名叫祖逖(ti),他隶属于江东集团。祖逖刚刚派出一名使者前去劝降坞主张平,他自忖兵力不足以跟张平抗衡,便希望借助外交手段解决纠纷,再者,他也希望能得到张平的援助,因为他心存一个远大的梦想——把侵犯家园的异族人彻底赶出中原大地!
此刻,祖逖焦急地盼着使者给他带回张平的答复。他回首,向身后这支两千人的军队望去,心头无限感慨。
两年前,司马睿被西晋朝廷授予左丞相、大都督、陕东都督的官职。然而,司马睿根本无意北伐。祖逖心里很不是滋味,没多久,主动请缨北伐。
那时节,司马睿的注意力全在荆湘,更委派自己的荆州刺史跟西晋朝廷争夺荆州控制权,不过,他表面还必须要维护自己尊崇皇室的形象。而且,收复中原对任何一个正统晋朝势力来说,都是责无旁贷,面对祖逖请战,他自然不好意思直接拒绝。
“我任命你为豫州刺史,即刻北渡长江。”一个官衔就是一句话的事,司马睿无须吝啬,但北伐需要兵,需要粮,轮到这些实打实的,他却一样拿不出手了。磨了半天,司马睿总算拨给祖逖一千人的军粮和三千匹布。兵?你自己去解决吧。武器装备?更是什么都没有。
好!我就自己解决。
祖逖毫不退缩,他带着当初跟随自己逃到江东的一百多户人,带着司马睿甩给他的这点家当,毅然决然踏上了北伐的征途。渡过长江时,祖逖高举手中佩剑,猛击船楫,立下誓言:“我若不能扫清中原,就如这滔滔江水一样永不回头!”
北渡长江后,祖逖自己打造兵器,一点一滴会集了两千多义兵,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北上三百多公里,竟然一路打到了黄河以南的兖州。
不容易啊!祖逖回想这些年的经历,其中的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等了大半天,使者回来了。确切地说,是使者的人头被张平送回来了。
祖逖没能成功劝降张平有两个原因。其一,祖逖官拜豫州刺史,可这个坞主张平,此前也被刘琨势力封为豫州刺史。张平不免担心,如果自己投靠祖逖,那谁才是真正的豫州刺史?其二,祖逖派去的使者也是个草包,这人性格暴烈乖张,在谈判席上没两句话竟跟张平闹翻了脸。
既然谈判无果,只好开打。祖逖设离间计,诱惑张平的部下将张平刺杀。可紧接着,与张平结盟的另一所坞堡的坞主樊雅又收纳了张平旧部,向祖逖连连发起攻击。
祖逖兵少久攻不下,遂向同属于江东集团的王含(王敦的胞兄)寻求援助。王含派桓宣增援。这位桓宣与樊雅有些旧交情,祖逖请桓宣去游说樊雅。桓宣两度游说,终于成功劝樊雅投降。
如此,祖逖攻克了兖州谯郡两处最强大的坞堡势力,随后进驻到谯城。
刘琨陨落
公元316年,祖逖得到一个噩耗。和他秉承同样理想的挚友——与汉赵帝国死磕到底的刘琨被石勒打得全军溃败,并州完全沦陷。刘琨仅以身免,只身逃到幽州寻求鲜卑盟友段匹?(di)的保护。
一年后,鲜卑段氏发生内乱,段末杯击败段匹?,并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刘琨继续跟着段匹?混。段末杯让刘群给刘琨写信,劝刘琨刺杀段匹?。不幸的是,这封信被段匹?截获。段匹?将刘琨缉拿下狱。
公元318年,王敦派来一名使者会见段匹?。刘琨听闻此事,叹息道:“王敦派来使者,段匹?却一个字都没跟我提,料想他一定是打算杀我了。生死有命,只恨不能报仇雪恨,九泉之下无颜见父母。”使者走后,段匹?果然将刘琨处死。
关于这段记载有必要特别说明。刘琨的原话是:“处仲(王敦字处仲)使来而不我告(倒装语法,意为告我)是杀我也。”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且习惯省略主语,倘若我们加上标点,再加上主语,这句话则可以翻译成两种意思。
一、处仲使来,而(段匹?)不我告,是(段匹?)杀我也。
二、处仲使来,而(使者)不我告,是(王敦)杀我也。
那么说,到底段匹?要杀刘琨?还是王敦遣使者授意段匹?杀刘琨呢?《晋书》的作者理解成了第二个意思,即王敦要杀刘琨。但是,身在江东的王敦与被囚禁在北方的刘琨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王敦何来杀刘琨的想法?再者,刘琨的命被鲜卑人攥着,王敦似乎也没能力决定刘琨的生死。《晋书》作者倾向把刘琨的死因归咎于王敦,大概不乏给这位嚣张跋扈的权臣栽赃的意思。
因此,本书采纳了第一个意思,即段匹?要杀刘琨。而且,段匹?杀刘琨的确事出有因。一方面,他怀疑刘琨与段末杯暗通;另一方面,他忌惮刘琨的影响力,担心将来控制不住。
总而言之,这位当年只知道吟诗作赋的纨绔子弟(“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来却怀着伟大理想,坚持不懈与匈奴人、羯族人抗争十二年的西晋名将刘琨,就这样含冤而死了。
就在刘琨死的同年,汉赵皇帝刘聪也魂归西天,其子刘粲继承皇位。没过俩月,汉赵外戚靳准发动政变刺杀刘粲。眼见汉赵帝国没了皇帝,汉赵相国刘曜站出来,一边主持大局讨伐靳准,一边趁势坐上了皇帝宝座。
公元319年,刘曜定都长安,把国号由“汉”改为“赵”,这是“汉赵”(前赵)这一称呼的来历。同年,汉赵帝国的最大军阀石勒宣布独立,国号也是“赵”,故称“后赵”。当时,刘曜的汉赵帝国占据雍州,石勒的后赵帝国则囊括整个中原及黄河以北,成为中国最强势力。
英雄
石勒灭掉刘琨后,得知祖逖把手伸到兖州,觉得很不安,马上派堂侄石虎挥师南下,将祖逖围困在谯城。祖逖顽强奋战,石虎久攻不下撤退。
公元319年,石虎再度率五万大军攻打祖逖。祖逖手里仅有几千人,被迫撤回淮南。石虎返回北方后,留下部将桃豹驻守蓬陂(今河南省开封县南)的坞堡,继续钳制祖逖。
公元320年,祖逖回击桃豹,两军打了一个多月,不分胜负。一旦陷入僵持,拼的就是粮食了。然而,祖逖的粮食并不充裕,可同时,桃豹对粮食的需求也同样迫切。
祖逖心生一计。
这天,桃豹眼睁睁看着祖逖的一千多人个个扛着满满的米袋招摇入城。就在运粮大部队进城后,几个落后的运粮兵累得满头大汗,他们实在走不动,便把米袋堆在城外,坐下休息。
“追上去!”桃豹一声令下。
运粮兵见桃豹追来,顾不上捡起米袋,一溜烟逃进城。
桃豹挥剑划破米袋,白花花的稻米撒落出来。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祖逖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军粮?可事实上,仅有留给桃豹的几个米袋装的是粮食,而那些早早进城的一千多人背的则全是沙土。
桃豹颓丧了,拼粮食根本拼不过祖逖,他的士气日益低落。
不过,祖逖没有后勤部队,桃豹却有。
过了段日子,石勒给桃豹送去大批军粮。
桃豹很高兴。
祖逖更高兴。他在途中设下埋伏,将军粮全都抢了过来。
这下桃豹彻底绝望了。他不得不退出蓬陂坞堡,逃到封丘。
随后,祖逖将黄河以南的石勒势力一个接一个地吞并。渐渐地,大批坞主投奔到祖逖麾下。
有些坞主,起初因形势所迫把自己的亲人送给石勒做了人质。祖逖便与这些坞主秘密达成协议,他常常假装派兵攻打,避免让坞主为难。
有些坞堡彼此敌对,整天打来打去,祖逖出面调停,让这些坞堡全都听从了自己的号令。受过祖逖恩惠的坞主越来越多,从此以后,只要石勒军一有风吹草动,坞主都会提前通报祖逖。由此,祖逖在攻打石勒时总能占尽先机。黄河以南的大片区域,包括豫州、兖州、徐州终于摆脱了胡人的奴役。
祖逖真的收复了中原!
祖逖能征惯战,擅用奇谋外交,但这并非他与其他名将的最大区别。他真正超越众多名将、被后世称为英雄的原因在于,他懂得一个道理,战争的目的是拯救,而不是灭亡。祖逖收复中原后,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无数荒废的农田呈现出勃勃生机,再加上他性格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深得下属与百姓爱戴。
石勒怕了。他派人修缮范阳成皋县的祖氏祖坟以求讨好祖逖,又给祖逖写信希望能握手言和。
祖逖绝不可能与这个屠杀几十万汉人的刽子手和解,他没给石勒回信,不过允许治下百姓与北方胡人通商。这项举措让他获得了丰厚的税收利益。祖逖的实力越来越强。
身在江东的司马睿绝想不到,当初一兵一卒都没拨给祖逖,仅支出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就换来了如此巨大的成绩。
祖逖几乎实现了自己昔日的誓言,但他没有返回江东,因为在黄河以北和洛阳以西,匈奴人和羯族人依然在摧残着汉人的生命和文明。
算起来,自公元313年至今,祖逖已经跟胡人抗争了整整八年。然而造化弄人,有些事是祖逖无力改变的。就比如,他在司马睿不想北伐的时候执意北伐,忤了主君的意。
要知道,祖逖渡江北伐的时候,西晋皇帝司马邺还活着。司马睿不免生出这样的疑问:祖逖难道想重振西晋社稷?那自己这个朝廷又往哪儿摆?虽说现在司马邺死了,但在司马睿心里,祖逖不属于值得信任的人。
公元321年,司马睿派戴渊担任司隶、兖、豫、冀、雍、并六州都督(司隶州、冀州、雍州、并州在胡人领地,这里指的是长江沿岸的侨州)。兖州和豫州都是祖逖呕心沥血,豁出命才打下来的,可戴渊犹如空降兵,一下子坐享了祖逖多年的成果。这算什么事?先提一句,司马睿让戴渊统领六州兵权,里面其实大有文章,这里先卖个关子,后面马上会解释。
祖逖心里积压多年的痛苦一下子涌了出来。
纵然痛苦,但北伐大业不能停!
祖逖继续修缮武牢城。这里北临黄河,视野辽阔,乃是震慑后赵石勒的桥头堡。
这天,祖逖突然对侍奉自己多年的羯族奴仆王安言道:“你和石勒是同族,还是回北方另谋生路吧。你跟了我这么久,这些盘缠你带着路上用。”
王安闻言,泪如泉涌:“祖大人恩情,在下永世难忘,日后如有机会,定当报答!”后来,王安出仕后赵任左卫将军,又过了很多年,他果然不负誓言,报答了祖逖的恩情。
秋天的一个夜晚,悲伤的祖逖,一个人坐在武牢城的城头上思念着故友刘琨。
我们年轻时,半夜被鸡鸣惊醒,总是相约着一起练武。你说你要枕戈待旦(头枕兵器睡觉),志枭逆虏(立志消灭敌人),怕我抢在你前面建功立业。不想你先我而去,如今,我要追随你的脚步了。
他仰望夜空,看着头顶上一颗忽明忽暗的星星,暗自叹息:“那颗星即将陨落,那就是我……”
第86节
同类推荐:
梵行、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顶级暴徒、
碎玉成欢(np)、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越到里番世界、
[快穿]与魔女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