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肉文屋
首页穿越农家种田忙 第2节

第2节

    李明锦瞅了一眼剩下的几个小萝卜头,还好,没有拉挂着鼻涕,估计应该抹在袖子上了。
    “大哥,我想吃核桃。。。”看着胞妹明珠快冒星星的双眼,李明锦无声的摸摸她的头,小姑娘笑开了抱着哥哥的腿撒娇。
    “大哥。。。大哥。。。我也要,我。。我还要吃山楂”五岁的李*赶紧说道。
    “好。。好,大哥带你们去摘。”正应着,二弟明辉就拿着个篮子跑过来。
    “大哥,我和奶奶说了,奶说让我们早点回去,我拿了篮子,快走,大哥,村里大娃他们摘了好多好吃的回来,去晚了,被他们摘完了。”边说边拽着大哥,希望走快点,那股子急切劲儿。李明锦无奈的笑了,左手拉着明珠,右手拉着*,快步的跟上前面小跑的明秀和明辉,小明佳才三岁,太小,家里没让跟着出来。
    ☆、第3章 (修)
    因着河西村就在南山脚下,南山横跨云州梓州边界,绵延百里,呈东南往西北走向,与山体斜交顺行有一条大河,自古以来称之为沣河,河西村即在这南山与沣水环绕之中,河西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季,如今昭元帝修养生息,按人丁分配的土地免税三年,对李家人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一行人走了半个时辰,才到了一个小山腰上,看着周围斜坡的山体上,各种各样的植物径向分布,李明锦很感慨,大山对古时候的农村人来说,有时候意味着天然的食库,各种野生的蘑菇木耳散落在地上,枯枝上。不远处野生的猕猴桃,野核桃,还有一些自己也不认识的野生果子零星的枝头,今年之所以还剩下些,还要归于朝廷的惠民政策,否则村名们吃不饱,野菜,野果子早就被摘得一个不剩了。不待李明锦感慨完,几个小不点就快速的跑到过下下,眼镜望着野果直流口水,一边不忘大声的对大哥喊道:
    “大哥。。大哥。。快来啊,我要吃核桃,还有猕猴桃。。。”
    “大哥,恩,快来,要吃”*焦急的喊道。
    “来了,来了,明秀你带着明珠,*在树下捡果子。。。我和明辉拿木棍敲。”
    说罢在地方捡起两根木棍,递给明辉一根,两人就开始敲核桃。一群孩子兴高采烈的敲着,捡着,不一会就有半篮子的果子,李明锦看看了篮子,说道:“不敲了,先去采点蘑菇和木耳吧,不然篮子装不下了,等有时间再来吧。”
    孩子们停下来手上的动作,听着大哥的话,齐声的说道:“知道了,大哥。”
    扫了一眼周围树根阴凉处生长的蘑菇,枯枝上散落的木耳,,这些可都是纯野生的,庄稼人,只知道可以采回去当菜吃,其实木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自古有”益气不饥、润肺补脑、轻身强志、活血养颜”等功效,并能防治痔疮、痢疾、高血压、血管硬化、贫血、冠心病、产后虚弱等病症,它还具有清肺、洗涤胃肠的作用。不过古代三高人群估计没多少,吃都吃不饱啊,估计买的人也不多吧,看来怎么样赚钱之类的想法,还是要好好考虑一下,毕竟现下还没出过村呢。
    古代的人都是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晋朝亦是如此。虽然李家之前因着家境尚可,爷爷,父亲叔伯都是识字之人,也仅仅是识字而已,家里的小孩子,大人们也会教,也只是做到不是睁眼瞎罢了,眼看着家里的境况,想去科举,真是一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事情,再说自己在现代也就是个高中毕业,学校里教的唐诗宋词倒是背过不少,能记得的也寥寥无几,况且眼下的晋朝,不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任何一个朝代啊。科举考啥还不知道呢。早知道会穿越到古代农家,就该早早的看看关于种地的科技知识,还好自己也是个农村人,虽然种地的伙计不是很熟练,也做过农活,原身也才九岁,想来也不会显的很另类。
    李明锦一边带着弟妹捡着蘑菇木耳,一边想着纷乱的心事,眼看蘑菇和木耳采了小半篮子,李明锦直起腰身来,掂了掂篮子,对孩子们说道:
    “家去吧,太阳西落了,不然奶奶该着急了。”又看了一眼快睡着的*,对明辉说道:
    “我来背*,明辉和明秀抬着篮子,明珠自己走,可以吗。”
    “我可以走的,大哥。”明珠说道,一只手揪着大哥的衣摆,一行人带着今天的硕果,开心的家去了。
    太阳已经下山,快到家门口,就看到奶奶王氏在门口张望,看到孙儿们回来,脸色的担忧神色渐渐减轻,略带责备的口气对李明锦说道:
    “身子刚好,就出去折腾。。。。快给奶奶,没事吧。。啊。。”说着边拉过孙子的小身子,仔细打量确认一番确实没有无不妥之后,带着一群孩子们进了堂屋。
    李家自前朝周武二十年迁徙到河西村之后,至今已十年之久,河西村背靠南山,面向沣水,土地肥沃,战乱未波及河西村的时候,村民们也能温饱之外有所结余。周武二十八年,与梓州毗邻的云州北平王赵易川起兵,梓州有朝廷镇守的军队,战事波及河西村,很多村民,举家牵走。
    李家好不容易从晋州逃难至河西村,眼看河西村又不能平静,无处可去,只能一家老小躲在南山的深沟里面一年,再出山才知道,河西村所属常怀县等地,已在东平王管辖之下,一家人松了一口气,看着破败不堪的村庄,找到了比李家更早回来的里正张远山,里正族人世代居住在河西村,天下大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家园被毁,族人死伤飘零。知晓眼下最重要的是寻到走散的族人,重建河西村。
    因着战事造成了诸多村民死伤迁徙,河西村一下空出很多房舍,天地,重新登记造册,到县衙报备之后,重新分配了一些田地屋舍给村里幸存的村民。李家原先只有几间茅草屋,后又分到隔不远处的两间屋子。李家人众多,因此,李大富带着几个儿子又将毁坏的茅屋拆了建了一间堂屋,左右两间卧室,将分到的两间屋子连了起来,又在临近沣水的荒地圈了一块宅基地,空地周围堆砌起一圈土墙,后来几个儿子相继成亲,又在起了三间背靠着沣河的屋子。
    走进堂屋,看到爷爷,父亲,叔伯等人,坐在桌边,桌上饭菜已经盛好,却都没有动筷,知晓应该是等自己兄弟姐妹几个,心里冒出一股暖意,李家虽然不富裕,却家庭和睦,对子孙甚是爱怜。也幸好是穿越到李家了。
    “爷爷,爹,二叔,三叔,娘,婶婶。。。”笑着挨个打过招呼,将背上的*递给二婶,“爷,我身体好了,就出去转转。。没事的。。”
    怕爷爷担心,赶忙解释道。李大富也是一个开阔之人,看着孙子精气十足的样子,笑着点点头,只叮嘱了注意安全,再没说别的。
    孩子们都回来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完晚饭,自个歇下了,农家人,油也精贵,所以睡的都很早,李明锦所在大房的房间面向沣水,是原先村里分的,两间房。一间是李继旺与小王氏夫妻卧房,一间放了两张床,兄妹三人住一起。
    看着两只已经打着小呼噜睡的混熟的小不点,李明锦毫无睡意的在床上翻身打滚,想着什么时候能去附近的镇上去看看。看着家里的穷困模样,九岁啊。。。能干些什么呢。。真是焦急。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睡了过去。
    又过了小半月,李家终于将地里的玉米都收回来了,平堆在院子里,串着挂在屋檐下,看着这么多粮食,李家人脸上多了一丝满足的笑容,今年朝廷不用交赋税,家里能过个宽松点儿的年啦。
    河西村所属南山镇,每逢七日,全镇赶集,今年加李明锦在听到奶奶王氏说到赶集之后,忍了几天终于没忍住,向大人们提出了要跟着一起去赶集的要求,理由是:自身已经九岁,古代九岁就是小大人一枚了,要跟着大人见识见识,而是是家里的长孙,也不能一直窝在家里。李大富看着孙子小大人的模样,答应了。
    ☆、第4章 (修)
    赶集这日,李明锦在熟睡中被父亲叫醒,河西村距离南山镇走路要一个时辰,虽然村里有牛车,但是为了省钱,家里人都是走路的,深秋的早晨露水重,一些凉意传来,李明锦打了一个微颤,快步跟上大人们的步伐,今天赶集来的人有父亲,母亲,二叔二婶,父亲与二叔各挑了一个担子,总共两石打出来的苞米,准备去卖到粮店换点银钱,母亲和二婶则是为了去交绣活,再买点日常家用的东西。今年家里开荒来的四目旱地,每亩地收了两石苞米,大约现在带的三百多斤,四亩地也收了八石,以往出去赋税是不够吃的,不过今年朝廷免了赋税,还分了八亩水田,明春就能下种,所以今年可以卖点粮食换点银钱补贴家用。
    一行人走了一个时辰,终于到了南山镇,李明锦一直以为镇上应该是电视上放的小桥流水,酒肆,小摊有序的的排两边叫卖,谁知道的所谓的镇就是房子比乡下多些,瓦房多点,大部分还是土屋啊,说好的小桥流水呢!酒肆倒是那种木架构的屋子,也不是想象中的大而宽敞,派气十足的样子,真是幻灭啊!
    父亲二叔准备去了粮店,母亲与二婶要去绣坊,没有任何犹豫的,李明锦跟在了自己老爹后面,粮店的掌柜一看就是精明灵活之人,笑眯眯的摸着自己的两撇小胡子,看到有人挑着担子,知道生意来了,忙上前:
    “大兄弟,这是要卖苞米”边说边用手捧起苞米看了看,点了点头说道:“本店新收苞米3钱银子一石。”换成铜板的话300文,李明锦一边在心里计算着物价,两石苞米600文,晋朝的一两银子购买力相当于现代的660块左右,也就是说2石苞米卖了不到400块。。。
    没等父亲和二叔开口,李明锦对掌柜的说道:
    “掌柜的,您看这苞米是刚打上来的,品相也好,我们家担来卖的都是帅的最饱粒的,您也看到了,您看能不能再加点。。刚才我们前面也去了几家店问了价,别人家可比您价给的价格高点”
    “嘿,这小家伙倒是机灵。。。也罢,现下好不容易太平了,你们也不容易,就三钱半,怎么样,不能再多了,我们也不容易。”李继旺兄弟两看掌柜给的价也是很实诚了,连忙谢到:“麻烦掌柜的过称了。”过完称,结着700文钱放进钱袋,爷三人,都挺高兴的,李继旺真没想到儿子嘴巴挺能的。
    那头小王氏与林氏,刚交了绣活,一人拿到了30文工钱,总共60文,又接了一些伙计,准备寻丈夫儿子去。妯娌两人边走边聊着家常。
    “大嫂,锦儿现在好了。。。真是菩萨保佑。明年家里多了8亩地,想来日子也能宽松点。”
    “是啊,你不知道我前段时间,心真是刀割的一样。。。。”小王氏一想到儿子躺在床上高烧不退的样子,就心疼难受的不行,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
    “大嫂,放宽心吧,锦儿是有福之人,现下已经大好了,以后肯定有后福,这不朝廷分了家里半8亩地,还免了三年的赋税。以后日子好过了,孩子们也不能跟着受罪。您呀。。。就放开怀吧。”林氏安慰着,想起什么似的又说道:
    “大嫂,明辉也7岁了,孩子大了,天天就在村上瞎玩,乱跑,也不是个事儿,以前家里太穷,是没办法,眼看着有点奔头,我想和娘说说,明年看能不能送娃去学堂。。。”
    小王氏顿了顿,是啊,孩子们都大了,以后也得有所打算,李家以前也是富足之家,见识自然也不一般,不认为孩子就是土地里刨食就能一辈子过的好,前些年天灾*,可是饿死了不少人。不过这是也急不得,还得好好和家里合计合计。
    “晚上回去和爹娘提提这个事儿吧。”说着说着妯娌两看到丈夫并李明锦正在约定的地方等她们,连忙上前问道:
    “孩子他爹,今年粮食卖的怎么样?”
    看着妻子急切样子,李继旺笑着回道:“2石苞米,苞米卖了700文,还得亏锦儿,多卖了100文。”说着欣慰的摸摸儿子的头,李继兴在一边将李明锦对掌柜说的话,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番,小王氏高兴的拉着儿子的手,感觉很欣慰,有种吾儿长大的自豪感。
    一行人又去了杂货铺,买了一包盐50文,打了一小瓶酱油5文。又去肉铺买了2斤五花肉花了18文,买了3根大骨头花了2文。700文瞬间只剩下625文。看着已经到快到晌午了,一行人拎着东西往家里赶去。
    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晌午了,李明锦估算了一下时间大概中午12点多了,奶奶王氏看到儿子媳妇孙子回来了,迎上去接过了东西放在桌上,问道:
    “今儿个粮卖的怎么样?”
    “娘,今儿个2石苞米卖了700文。。。买了一些家用,剩下了625文”说着李继旺将怀里的钱袋拿出来交给了王氏。
    “娘,这是我和弟妹绣活拿到的工钱,60文。”小王氏说着将钱递给了婆婆,王氏接过之后拿了30文,剩下了还给了小王氏。
    “前些年是没办法,家里太苦了,现下好点了,你们以后接绣活的钱交一半给公中就行,剩下各自留着吧。”
    几个妯娌相互看了,欣喜之前溢于脸上。以后能有私房钱,手里宽泛些,也能做些别的事情。
    “老三家的,把饭端上来吧。”王氏对着三儿媳说道。
    “好呢,娘。。”孙氏麻溜的钻进厨房,将饭菜盛好,婆媳几人很快就将饭摆上桌,一家人开始吃饭了,农家人也不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一家人都是边吃饭边说着家话。席间,二叔李继兴将李明锦在粮店和掌柜讨价还价的事又说了一遍,李大富为孙子不怯场,感到很欣慰。长孙有出息,李家就有希望啊。
    吃完饭,王氏想起今天与弟妹林氏说起的事儿,就对丈夫李继旺说道:
    “他爹,锦儿也大了,你这有什么章程没有,锦儿自小身子不好,虽现下与常人无异,可到底底子不厚。。。今天二弟妹和我说道辉儿也七岁了,想着能不能让兄弟两去学堂,能多学点字,以后看能不能有机缘去镇上找份伙计。”
    “唉。。可是家里现下也无甚余钱,等明年吧,我再和爹合计合计。”李继旺也想儿子以后能有出息,庄稼人靠天吃饭,前几年真是饿怕了,也不想儿子一辈子在地里面刨食。
    “那行。。先合计合计,左右要等明年。”小王氏也知道不是一会半会能解决的事,眼下也急不得。
    距离过年还有两三个月,李继旺三兄弟商量了一下,决定去县里找份工上,能挣点钱买点年货,十二月初三,兄弟几人带了套棉衣,就匆匆出门去了,家里就剩下祖孙,媳妇几人,爷爷李大富还是雷打不动,每天去田里看看收拾收拾,为明年春耕做准备,顺便打点柴火堆着。奶奶王氏将家里的大白菜腌制了几坛子,剩余都放进了地窖。媳妇们每天做完家里的活计之后,就开始做绣活,孩子们以李明锦为首的则是每天去山里采摘一些野果,捡些蘑菇木耳晒干储藏起来。
    来到这里已经几个月了,渐渐了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之后,李明锦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让家里的生活好一点。至于经商,先不说自己才九岁,就说自古商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很低的,士农工商,晋朝也不例外,而且李家又没有后台,就算能做生意,生意能不能保住还不知道呢,所以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保障是很重要的,科举做官说实话太难了,就算能入学,十岁启蒙,已经太晚了,虽然自己是现代人,学习多少有点基础,但是古代的科举要考经史子集啊!李明锦内心在咆哮!还好晋朝昭元元年,昭元帝设科,为广求天下贤才,设科取士,文举考经史子集,算术格物,算术格物对现代人来说不是很大问题。不过眼下想的这些还太遥远,首要的事情,能为家里赚点钱,才有机会打算以后啊!
    南山其实物产很丰富的,不过也很危险,村里人一般不去深山,除非是猎户。深秋时节深山到时有野生的灵芝和天麻,李明锦带着弟妹们没事的经常去山里转悠,不过深山家里大人已经嘱咐过氏不能去了,饶是如此,也捡了不少蘑菇木耳,野菊花,野菊花具有清除湿热解除毒素、消肿止痛的功效。等着下次集市可以拿到镇上的药房问问收不收。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过着,一晃两个月过去了,还有十几天就要过年了,李继旺三人还未归家,家里人不免都有些惦记担心。常怀县是几路水路交汇之处,有个浅水码头,天下太平之后,有不少跑货的客商聚集常怀,一时间之间常怀竟有一番繁荣之象,李继旺兄弟三人来到常怀之后,就去码头上给货商搬货,一天下来能有10个大钱,因着手脚勤快,做事麻溜,又识的几个字,李继旺与三弟李继达就被分派到了去登记货物,一天工钱涨到了12个大钱,二叔李继兴,因着为人机灵活泛,被客商选中做了监工,一天能有15个大钱,做了2月,兄弟三人总共2340文工钱,客商看着几兄弟活计做的不错,尤其二叔李继兴甚得客商欢心,直道有时间可以再来做活,结工钱的时间挥手大气的给了3两银子,,让兄弟几人高兴的归家去了。
    ☆、第5章 (修)
    李继旺等三人走了两天才赶回河西村,刚好腊月二十一,将工钱3两银子交给了王氏之后,向王氏说起来了外面的见闻。
    “爹,娘,常怀那边现在跑商的多,老二这次很得货商的看中,要不明年开春,就让老二出去吧,我和老三,留下来帮家里种地。”
    “是啊,娘。儿子几个,就二哥为活络,那货商说了,有空还叫去做活呢,二哥在码头还是个监工呢,可神气了。。。”说着就憨笑着。李继达是幺子,懂事之时,又缝家里逃难,久而久之胆子小了许多,有点憨憨的。
    老爷子和王氏,对自己几个儿子的脾性也很清楚,老大沉稳敦厚,老二精明机灵,老三有点胆小憨厚。真要是出去闯闯还是老二合适,最起码不会吃亏,想到这些,就说道:
    “我和你们娘也老了,你妹妹也十三岁了,也得要准备嫁妆,孩子们也都渐渐大了,老二你要是想出去闯闯也随你,但是外面也辛苦,你要干就踏踏实实干,你哥,弟就先留家里了。但是一定记得,我们老李家,是一家人,不能忘本。”说着就看向二儿子。
    李继兴,为人机灵,听老父如此说哪能不明白,再说自己也不是这种人,兄弟几个自小一起长大,感情一直很好,忙回到:
    “爹,我,你还不了解吗?我会好好干的,明年家里宽泛些,就送锦儿与辉儿去上学堂去吧。”
    看着几个懂事的儿子,老爷子欣慰的笑了笑。
    腊月二十二,因着儿子带回来的银钱,王氏带着几个儿媳,女儿等人要去镇上准备去买些年货,李明锦,也要跟着去,并将这两个月以来,和弟妹们一起山上捡来的晒干后的5斤木耳,20斤蘑菇等干货。10斤野菊花,天麻挖的不多,只有5斤,用麻袋装好,一起带上镇上。
    因着要过年,村里人结群的去镇上,村东头的猎户刘二叔,背上扛了一头野鹿去镇上卖,李明锦还是第一次直面野生的鹿,虽然是死的,但是也感到很新奇,看着小家伙投来的泛光的目光,刘三叔逗笑问:
    “小家伙,馋啦。。想吃肉,回头来三叔家,管吃够。。。”
    。。。。。。
    李明锦有种做坏事,被人捉到的尴尬感。还好有人开起了刘二叔的玩笑。
    “刘老二,又打了个大件啦,不错啊,应该能卖个不错的价钱。”张三叔羡慕的说道,刘三叔是村里的资深老猎户,虽然南山资源众多,山又大,猎物自然不少,可是危险也大,要是碰上熊瞎子,大虫,那可得要命,刘三叔在这一带可以有名的打猎好手,打的猎物多,受伤却少,村里的人可是佩服的紧。
    “他二叔这手艺,真不是盖的,没看到他家新盖的几间青砖大瓦房啦,真是气派,我呀。。。也不图别的,要是能住上这样儿的房子一晚呐,死也瞑目了。。。”
    “去。。去。。。去,大过年的说啥死不死的,晦气。。呸呸呸。”张三叔虽知道张三婶是打趣刘二,仍是嗔怪道。
    “呵呵,刘二有本事,羡慕不来。。。”又有人打趣道,众人说说笑笑向镇上进发。
    众人达到南山镇之后,约定好原地集合回去的时间,就分散开来,各自忙各自的去了。
    母亲小王氏妯娌几个带着小姑李婷去了绣房交绣活。奶奶王氏则带着李明锦去了药方,药房的门前有个牌匾,繁体字写着“聚仁堂”三个大字,别说,还真是有点气势,李明锦在心里腹诽道。
    走进药房,王氏对着一个药童问到:“小哥,你们掌柜的在不在,家里采的一些药材,问问掌柜收不收。。。”
    “您稍等,我这就去叫掌柜的。”说完就走向大堂里间。
    “听说老人家找我,我就是这药堂的掌柜,您叫我郑大夫就行,你们带的什么药材,我看看。。”
    王氏将麻袋里面的用布袋装好的野菊花,和天麻拿了出来,递给掌柜的。
    “这样吧,品相还不错,野菊1文一斤,天麻3文一斤,您看行的话,就过称。”
    “好嘞,郑大夫给的价钱公道,“王氏笑着回到。
    “郑大夫,要是下次还有药材的话,贵店还收不?我们家是河西村的,南山上有不少药材,您这要是收,我采着了,就送来。”李明锦在一旁边急忙问道。
    “品相好的话,我就收了,下次有,就直接过来吧。”说着就吩咐药童将药材过称,10斤野菊花10文,5斤天麻15文钱,总共25文钱。接过掌柜递过来的25文钱,李明锦真想哭了,第一笔钱啊,几个小家伙采了2个月。才赚25文钱,没有那一刻,李明锦如此的想要快快长大,这样才能做更多的事。
    出了药房之后,刚好碰到交完绣活的的小王氏几个,看着一旁跟着嫂嫂的俏生生的女儿,王氏咬咬牙,决定给女儿做件新衣裳,女儿也到了快要说亲的年纪,之前家里穷困,幺女似隐形人一样,帮着做农活家务,却从来不吱声。
    “去布店吧,买点布,给家里几个小的做身衣裳。”说着带着媳妇几个走进了旁边的布莊。
    “婷儿,要说亲了,今年给婷儿做身衣裳,你们几个也不要怪我偏心,实在是家里要用钱的地儿多,等手头宽泛些的,再给你们做。”妯娌几个哪里不知道自己婆婆的愧疚,要说河西村,李家虽然是外来户,却是难得的厚道人家,从来不苛待媳妇,虽然不富裕,却是难得家庭和睦的。
    妯娌几个连忙摆手安慰道:
    “娘,这是臊我们呢,小姑却是该做身衣裳,打扮打扮。这村里谁不知道婆婆待我们好呢。”不待小王氏说,林氏立马说道,孙氏也跟着附和道:
    “是啊,娘,您别想多了,媳妇很知足的。”孙氏想到嫁进来六年了,只得明佳一个女娃,家里婆婆也没什么闲言,仍旧待自己如初,就感到一阵庆幸,当年自己眼光真是准。


同类推荐: 梵行穿书之欲欲仙途(NP)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顶级暴徒碎玉成欢(np)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快穿]与魔女的交易(快穿)插足者